羽毛球涨价的苦,2.5亿人一起吃
呼唤羽毛球价格回落的声音,从未如此迫切。
7月以来,尤尼克斯、威克多、翎美和亚狮龙等多家羽毛球企业发布了新一轮涨价公告。其中,尤尼克斯多品类价格上调35-50元不等,其他品牌的球价也有不同程度上调。其实,这已经不是羽毛球在短期内首次涨价了。自去年开始,羽毛球价格几乎每个季度都会被上调一次,整个行业大规模涨价潮已经历5次有余。
球价上涨,各羽毛球厂商理应乐见其成,但现实却并非如此。从买方到卖方,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在被持续不断的涨价所裹挟。
▂
文 / 杨雨曼
编 / 尹航
羽球人的噩耗:球又双叒叕涨价了!
如今在各大社交平台输入「羽毛球涨价」,无一例外会看到球友们的集中吐槽。
根据市界此前的报道, 短短半年时间里,各品牌商的羽毛球价格普遍上涨了40%,还有部分经销商囤球惜售,导致市场一度出现断货 ——市场的连锁反应让压力最终落到了消费者身上,也成了《月薪2万,打不起羽毛球了》一文在圈内能够快速引发共鸣的原因。
而在线下沟通中,也有不少羽毛球爱好者向氪体倾诉了自己的无奈。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小杨就表示,「羽毛球贵得有点打不起了。」
作为一名「发烧友」,小杨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和朋友打上一局,「正常的一桶球,我基本三四天就能消耗完。」而我们注意到,他常买的羽毛球每桶售价目前已经破百,按这个消耗速度,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
小杨在购物平台购买羽毛球的记录
不只是普通爱好者, 从去年开始,接连几波涨价潮波及程度之广已经超乎很多人的想象——从业余到专业,整个羽毛球圈都随之动荡。 身在专业队的运动员小雯就向氪体直言:「圈内对羽毛球价格变动还是比较敏感的,大家都觉得球越来越贵了。」
专业运动员的用球品类比较固定,并且对球的细节要求极高,放在以往会更换频繁。以21分制的球局举例,大多数爱好者一场比赛下来会消耗1-2个球,水平更高的可能会消耗2个以上,而在专业队的训练比赛中,每当球的羽毛有任何折断或者球身飞行不稳定,就必须换球。
如今,受涨价潮影响,小雯透露,尽管队内不会轻易调整训练用球,但 现在全队上下都有意识地节约用球,延长球的使用周期。
训练中的小雯
简单计算一下,即便大众爱好者对球的要求不像专业运动员那么高,而且很多人还秉持着「能打就行」的理念,但经年累月也得购入不少球。这意味着,就算每桶球的价格涨幅单看不算夸张,一段时间下来也会压得球友们喘不过气。
然而,除了节节攀升的球价外,羽球人还有另一个烦恼: 球越来越难买——在购物平台上,多个品牌旗舰店的羽毛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货情况。
社交平台上,羽毛球缺货也给球友们带来不安,「毕竟在羽毛球场,球才是硬通货。」球龄4年的小刘告诉氪体。在这种背景下, 不少球友开始想办法囤球,相关攻略内容也能收割不少流量。
球又贵又难买,甚至有人做起了二手生意,专业队训练或比赛淘汰下来的「微瑕」球对于普通大众爱好者而言能打又便宜,成为了不少人的新选择。 但这门「新生意」没有标准和规范要求,社交平台上吐槽这类球的声音也不少,许多球友对此或还处在观望阶段。
社交平台上关于二手球的吐槽
事实上,对于参与人数以亿计算的羽毛球市场,其规模之庞大不言而喻,球友需求增长也正是生产商们增加产量的好时机。
但现实却没有走向这样的剧情设定,羽毛球厂商们同样处于被动的局面。
这口涨价的锅,到底谁背?
当某样商品价格大涨并呈现出供应不足的局面时,消费者通常会将责任归咎于制造链的终端主体——对羽毛球市场而言,也就是各个制造厂商。
但深入探析涨价潮背后的原因我们发现, 厂商们似乎是被「冤枉」了,接连调高的球价,背后或许是他们对原料市场变化的被动响应。
四川省羽毛球协会副会长胡师雄向氪体介绍,「今年球友们惯用的几个型号的球,几乎都有百分之十几的涨幅。」而 谈及涨价原因,作为业内人士的他认为问题出在原料供给侧,这是一条连锁反应链:鹅、鸭养殖业规模缩小,养殖户积极性不高导致毛片面向市场的供应量不足。
简言之,作为羽毛球关键原料的毛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撬动球价的支点。
羽毛球近期调价公告
「物以稀为贵」这句老话印证了毛片在如今羽毛球市场的分量。那么,毛片又为何会这么少呢?
一方面,是产毛的鹅、鸭少了。据全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近两月来国内生猪和猪肉批发价格持续回暖,分别上涨1.9元和3.13元。 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养殖户压栏养猪的现象更为突出,鹅、鸭养殖规模受到挤压,毛片产量自然减少。
一枚羽毛球由16片羽毛组成,而通常一只鸭子 可用的大羽有14根左右,一只鹅则是差不多20根。对比一算,就能够清晰看出鹅、鸭养殖规模缩小对羽毛球产业链的影响。
而 国内毛片紧俏,羽毛球厂商们为寻求出路,一度考虑起了从国外进口的方法,但中国鹅、鸭出栏量稳居全球第一尚且无法满足内需,其他国家毛片量也难以填上巨大的需求缺口。再考虑到税费、运输等附加成本,进口毛片实在不算是上策。
当然,毛片涨价的原因也不能全怪到猪的身上—— 国内的毛片供应商正不约而同地「压货」。
有厂商向氪体描述了市场近期的重要变化,指出 过去毛片供应充足并且市场对羽毛球的需求量没那么大的时候,经常会有毛片供应商主动上门谈合作,但近期毛片供应紧张、羽毛球生产增量后,得换厂商主动去买,找食品厂、屠宰场去找毛片。
显而易见,如今毛片价格的主动权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了原料供应商的手中。因毛片具有不可替代性,原料供应商价比三家再出手也不愁卖,反而是羽毛球厂商们有些进退两难。
图源:goalbadminton
为了保证足够的利润空间,摆在羽毛球厂商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一是从其他方面压缩成本、稳定价格;二是顺应原料涨价趋势、调高定价。
结合羽毛球涨价潮的现实,显然大多数品牌选择了第二条路。厂商很难在短期内压缩其他生产环节的成本,羽毛球的毛利率较低,也是从业者们的共识。
若了解羽毛球制作流程后就能知道, 仅每颗球上的16片羽毛就需要经过拔除、清洗、晾晒到切型等多道复杂工序,其中人工参与比重极高。 一些定位在中高档甚至是赛事级别的球,筛选和测试等环节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还要更多。
在机器、流水制造线甚至是AI开始逐渐渗透进体育产品制造业的今天,人工费用反而是一笔巨大的成本。 如此看来,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羽毛球厂商们似乎只有涨价才可以稳住自己的利润空间。
可是当涨价潮一波又一波袭来,真的有人能在这片市场中独善其身吗?
涨价潮裹挟下,各方何去何从
羽毛球涨价掀起的「浪潮」,似乎很难在短时间内回归风平浪静。而 对于涨价的最终承担者,也就是消费者而言,越来越高的定价似乎推着他们来到了选择的「分岔路」。
尽管绝大多数人的现实不像「月薪2万打不起羽毛球」这个题目描述的这么夸张,但是羽毛球爱好者们所需要承担的并不仅仅是球的开销,还有球拍、鞋服和场地等等。小杨就针对自己打球的费用简单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其开支竟然能占到生活费的10%有余。
看向更多在互联网上发表相似感叹的球友,在打球越来越贵的当下,其中不少都选择了「消费降级」 :球贵,那就把球打到极致再换,或者直接降低买球的档次;场地贵就和别人一起「拼场」,比如4个人同时使用一块场地……
除此之外,还有球友会选择一些无标球、分段式羽毛球、人造羽毛球甚至塑料球来打。但这些球的生产技术尚不完善,还有一些无法回避的缺点。
例如,无标球的品质和胶水成分无法保证合格;分段式羽毛球在飞行中的稳定性无法保证;人造羽毛球或其他材质的球,击打感觉有差距从而大众接受程度不高等。
当然, 若实在找不到面对羽毛球涨价的最优解,球友们很有可能会选择换一个项目,将目光投向匹克球等风头渐盛的运动。
另一边, 对于养殖户、毛片供应商和羽毛球制造商等站在生产链上的市场主体而言,若只是一味顺应涨价潮,不采取措施例如优化制作流程、探索羽毛球生产技术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会将羽毛球推向涨价的「恶循环」。
印度就曾宣布要向全球羽毛球市场施压——此前,面对全球范围内上涨的球价,印度曾出台强硬的限价措施,尤尼克斯、李宁等品牌纷纷撤出印度市场,一时间,连国家队运动员都遭遇了无球可打的尴尬。
而随后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印度正式发出公告要研制人造羽毛球,预计在2026年取代现在的产品。尽管已经放话,但印度此举能给羽毛球生产链施加多少压力,又是否能一改当前羽毛球市场格局,我们还无从预测。
把目光放回国内市场。
羽毛球运动在大众层面广受欢迎,仅我国就坐拥2.5亿人级别的广袤市场,加之处于体育大赛年,运动氛围格外浓厚,可谓是为这一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
不可否认,随着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一些例如供需关系不平衡、生产效率较低等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就会慢慢突显出来。对于行业来说,面向更为长久、健康的发展,如何构建上层建筑加以引导,将问题快速、平稳地解决,让大众能够回归纯粹运动的快乐,成为了摆在眼前的首要工作。
无论如何,至少都不应该放任问题存在,留给大众消费者来承担。
相关阅读
最新赛程
- 12月23日 16:00 澳洲甲 麦克阿瑟FC vs中央海岸水手
- 12月23日 19:35 CBA 福建晋江文旅 vs辽宁本钢
- 12月23日 19:35 CBA 浙江稠州金租 vs广州朗肽海本
- 12月23日 19:35 CBA 广东东阳光 vs宁波町渥
- 12月23日 19:35 CBA 山东高速 vs青岛国信制药
- 12月23日 19:35 CBA 天津先行者 vs北京北汽
- 12月23日 19:35 CBA 南京头排苏酒 vs浙江方兴渡
- 12月23日 19:35 CBA 四川丰谷酒业 vs江苏肯帝亚
- 12月23日 19:35 CBA 上海久事 vs九台农商银行
- 12月24日 01:30 意甲 佛罗伦萨 vs乌迪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