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名人堂,如何成为擦亮中国体育的荣誉之“堂”?
作为开历史先河的活动组织,中国篮球名人堂的成功落地也给其他国内体育项目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文|杨旺
体育大生意特约作者
10月份,2024年中国篮球名人堂推举名单确定,第三届名人堂入堂仪式也进入倒计时。
作为已经运行两年的国内体育文化IP,中国篮球名人堂是对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铭刻、致敬、传承的殿堂,入堂仪式则是每年名人堂活动的高潮时刻。有前两届珠玉在前,第三届将如何推陈出新?它会带给中国体育怎么样的方向和思考?带着诸多疑问,我们对话了中国篮球名人堂入堂仪式总导演傅佳伟,一起畅谈下名人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其中国专有仪式感的独特魅力。
专有的仪式感
源于对中国篮球自身特性的思考
2022年某日,傅佳伟收到好友、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的电话,表达了中国篮协想跟他谈一谈有关中国篮球名人堂的想法。
作为操盘过多项知名仪式盛典的老炮儿导演,傅佳伟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是美国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中的各种名场面,包括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2016年获奖的幽默表达。“我当时有一个灵感,就是让所有中国篮球迷在看完中国篮球名人堂的入场仪式之后,不要认为它是抄袭美国的入堂仪式,那就成功了。”
要做到这点殊为不易,毕竟作为全球家喻户晓的顶尖IP,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已经存在及运行多年。而根据导演组此前对中国年轻一代球迷的摸底,他们对于美国篮球的赛事和明星如数家珍,却对于二十年之前的中国篮球明星普遍无感,对当下的中国篮球现状更是兴致缺缺。“此外,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篮球人普遍内敛、沉稳、严肃,这和国外明星构成了鲜明的反差。”
张卫平
但多年执导体育奖项的经验告诉傅佳伟,这或许是一个打破常规、激活传统体育文化,落实姚明 “要做出仪式感,并把仪式固定下来,使其能够传承和坚守”想法的好机会。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篮球名人堂,演讲都是双方约定俗成的“规定动作”。因为这是一个将入选人物的传奇身份予以“实体化”认证的关键场合,唯有演讲,才是解读入选者心路历程、光辉时刻及感激之情的绝佳载体。这个“规定动作”,将全方位、多角度地还原中国明星的个性特征、非凡经历、真挚情感、深切感悟、超常意志。
2023年4月9日,第一届中国篮球名人堂入堂仪式在天津青年会南开区东马路会所旧址内举行,嘉宾“脱口秀式”的演讲技惊四座。大家震撼于中国篮球一路走来,原来有如此跌宕起伏的故事线;惊讶于过往印象模糊的篮球明星,竟也有如此激情四溢的一面。
演讲精彩效果的背后,有导演对整体节奏和情绪的精准把控的支持,包括导演组对台本平均四轮以上的打磨,以及演讲者出场顺序的排定。第一位出场的宋晓波女士,释放出中国女篮最好成绩年代的队长光环,确保入堂仪式整体气氛尽在掌控。随后,原八一队成员陆续登台,完整地串联起中国篮球的故事梗概和年代轮廓。而随着辈分最高且具反差萌的老帅蒋兴权压轴出场,仪式氛围和受众体验感瞬间拉满。
宋晓波
2024年2月4日,第二届中国篮球名人堂入堂仪式在陕西省延安市举办,开场秀换成了呼声最高、导演团队反馈最好的匡鲁彬。匡指导果然没有令导演组失望,一上场的“我是小匡”就将现场气氛“匡”到沸点。他平缓讲述男篮8号(他、胡卫东与朱芳雨)的同类特征,并以金句提升格调——“吃不了训练的苦,就碰不到赢球的筐”。另外,第七个登场的张卫平毫不示弱,无论是“小平”的自谦、以肢体动作去复刻前辈们昔日的打球英姿,还是他以“本是附着在螃蟹身上的那根麻绳,没了中国篮球这个值钱的大螃蟹,麻绳一文不值”的新奇比喻,都展示出中国篮球人的那份赤诚之心。
专有的仪式感
源于结合中国文化的创新
在作为“规定动作”的演讲环节,传奇们妙语连珠,金句传响。而对于入堂仪式导演来说,傅佳伟还要构思一系列“自选动作”,确保传达中国篮球名人堂的独立风采。
“自选动作”由一系列创新元素构成。首先是入堂仪式的仪式感固化和流程化——每位入堂人物上台前,姚明都会带头起立鼓掌,直到开始演讲才坐下;演讲前,由篮球少年为入堂人物呈递名人徽章;演讲结束,大屏上会及时播送其金句宣言,既是他们浓缩的表达,也为后续传播提供了新鲜的张力。
创新,还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 第一届入堂仪式,83岁的蒋兴权分享了弟子刘玉栋和胡卫东在当年冲突之后被罚站,以及对于喝北冰洋汽水不同态度的久远往事,并表达了携手两个弟子入堂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这个主题,让“一日为师”的理念得到提升。到了第二届,导演组见缝插针地融入弟子或亲友向传奇表达感言的专属环节。这些中国式表达,在以“家”为单元的磁场中,为仪式平添了几许浪漫与温情。
蒋兴权
此外,创新包括了特别致敬环节。 在中国篮球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中,那些逝去的英雄,往往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第一届名人堂为逝者专门设立“特别致敬”环节的基础上,第二届还增加了与致敬者有亲密关系或联系的人士的追忆内容,以“身边人”视角向大众介绍远去的传奇。值得一提的是,前沿科技也发挥了独到的渲染作用。例如第二届入堂仪式采用AI大模型学习技术,复原了钱澄海指导的真人声音,由其读出入堂人物张卫平指导过去的训练日记上、钱指导曾留下的批阅文字,钱指导当年关怀话语由此生动再现。
第一届名人堂“特别致敬”环节
类似创新性的“自选动作”,贯穿在仪式的几乎每一个环节。以仪式开始前的倒计时为例,第一届以从1895年到2023年翻转年历的方式,作为仪式开始的引子。第二届则采取篮球24秒的倒计时,不但紧扣篮球运动的元素,还与入堂仪式的举办日期2月4日形成呼应。同时2月4日当天是立春,“24秒”又进一步营造出春节前的氛围感。
专有的仪式感,源于中国特色的情绪表达
一场真正有影响力的晚会或活动,都离不开运用“共情”艺术,实现情感表达和价值观传播。在优秀的导演眼中,从场地到道具、音乐等,皆可成为他们表达情绪的手段。
场地方面,第一届入堂仪式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室内篮球馆(天津青年会南开区东马路会所旧址)举办。这座砖木结构、中西结合、高三层的建筑是文物保护单位,场地空间局限明显,仅能容纳中国篮球名宿、各界代表在内的七十余人入场。在无法用人数优势营造气氛的限制下,导演组因地制宜,现场以篮球筐进行延展,将不同时代的篮球架挂在跑道上,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历史感。第二届入堂仪式移师到了延安的保育院剧场,场地变大,导演组则充分调动大屏呈现等技术手段,在舞台后边加了一个投影幕,并将入场人物海报投射到在影幕上,人物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饱满。
巧妙运用音乐、舞蹈等元素,也是传达情绪的重要手段。 第一届入堂仪式有童声合唱《如愿》的环节。这是一首致敬父辈的歌,表达出对所有为中国篮球做出贡献的前辈的敬意。由孩子们献唱,则响应了姚明提出的“仪式不仅仅是要致敬这些伟大的篮球人,还要影响到青少年”的精神。
童声合唱《如愿》
第二届入堂仪式,则有U17国青男篮2位球员+女子三人篮球2位球员演唱《无名之辈》。这个环节同样有多重含义,既是激励年轻球员勇于承担中国篮球的未来重责,也为即将出征巴黎奥运会资格赛的女子三人篮球队壮行。歌曲中有“拼了命走到生命的结尾,也许很累一身狼狈,也许卑微一生无为······”这样的歌词,勉励中国篮球人无论何时遭受挫折,都要勇敢面对。
在中国篮球名人堂入堂仪式上,还有一种特殊的情绪表达形式,是对中国体育历史的深度挖掘。 第二届名人堂,特别致敬的集体名单中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八路军第120师战斗篮球队。这支球队并未留下太多的历史资料,但其承载的峥嵘岁月色彩,为不少文艺工作者带来创作灵感。例如1982年的电影《战斗年华》就以第120师为原型。入堂仪式导演组也受到启发,以舞台剧方式重现第120师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延安当地剧团演绎出一个个饱满的篮球人形象,主持人则模拟军队报到仪式念出一个个淹没在历史尘埃的名字。随着“120师XX,向您报到;120师XXX,向您报到”的回应逐一响起,现场已是唏嘘一片。
《战斗年华》舞台剧
专有的仪式感
也适用于中国体育的文化建设
作为开历史先河的活动组织,中国篮球名人堂的成功落地也给其他国内体育项目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一是资料记录的必要性。 NBA从建立之初就比较注重影像资料体系的建立,这确保了如今某项仪式需要时,相关资料能快速调用呈现。而中国篮球名人堂整理过往英雄人物的影像资料、尤其是第一届特别致敬的15人时,相关素材几乎是零。这给相关创作制造了极大的困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上各种资料的搜集整理,积极记录每场比赛的数据、人物及重点时刻,理应得到国内篮球界的更大重视。以第二届入堂人物张卫平为例,他留给公众的信息,大多停留在央视知名主持人、教练层面。然而导演组找到他当年的影像资料,哪怕只有短短一分钟、还是几个场景拼凑而成,但张指导的年轻风采已经让几乎所有人热血沸腾。这就是影像的力量。
第一届中国篮球名人堂成员合影
第二是对体育心怀赤诚。 当傅佳伟第一次见到篮球名人堂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时,几乎所有人的疑问是:他懂篮球吗?不过,当他带着团队完成了两届名人堂的仪式之后,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说,他真的很懂篮球,他更懂中国体育!
这种态度的变化,源于他和团队对于体育的热爱。因为体育是相通的,是共情的。只要有情怀,在创作过程中去追寻共情、追寻情感价值文化的传承,你努力的成果一定能打动到人。
正如入堂仪式导演组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发掘了这样一个故事。1984年,中国女篮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收获铜牌佳绩,所有奥运奖牌获得者联名向全国人民写了一封题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力量在我们身上”的信。该内容后被刊发在《中国体育报》1984年8月17日的头版。第一届名人堂入堂仪式,1984年时任中国女篮队长的宋晓波再次登台、与现场所有人重温这封信的内容时,“祖国在我心中”有了更具象的表达。
第二届中国篮球名人堂成员
第三是对体育文化观的建构。 在傅佳伟看来,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文化,也具有独特的秉性。篮球名人堂,其实是篮球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从赛事组织到民间活动,从历史纪念到青少年普及,从街头“斗牛”胜地到篮球博物馆,再到篮球名人堂……篮球文化的建设已附着于很多种呈现形式,这些呈现形式以虚实结合、时空交错等关系壮大了篮球运动的生命力。
而对于其他项目而言,操作名人堂与否并非重点,重点是开始对项目文化的挖掘、整理,从中找到比较适合的人群,以及相应的呈现形式。这些形式既可能是名人堂,也可能是评奖、体育收藏或者体育设备展等。重点是有一个平台将项目文化、项目特性,去激活、去挖掘、去演绎。
让篮球名人堂,成为擦亮中国体育的荣誉之“堂”,这才是中国篮球名人堂建设最终极的追求和意义所在。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中国篮球名人堂
相关阅读
最新赛程
- 12月23日 21:00 希腊超 特里波利斯 vs阿里斯
- 12月23日 21:30 塞尔超 OFK贝尔格莱德 vs巴奇卡托波拉
- 12月23日 22:00 印度超 海德拉巴 vs东北联
- 12月24日 01:30 意甲 佛罗伦萨 vs乌迪内斯
- 12月24日 03:45 意甲 国际米兰 vs科莫
- 12月24日 08:00 NBA 克里夫兰骑士 vs犹他爵士
- 12月24日 08:00 NBA 费城76人 vs圣安东尼奥马刺
- 12月24日 08:00 NBA 奥兰多魔术 vs波士顿凯尔特人
- 12月24日 08:00 NBA 夏洛特黄蜂 vs休斯顿火箭
- 12月24日 08:30 NBA 迈阿密热火 vs布鲁克林篮网